李光林官方网站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45
个人简介

姓名: 李光林 地区: 辽宁省 摘要: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涉外经济学院国际精典书画院课座教授。 详细
作品
李光林作品
李光林作品
李光林作品
李光林作品
李光林作品
李光林作品
艺术家评论
从艺术感觉到精神执着——解读李光林油画

从艺术感觉到精神执着——解读李光林油画

 


——解读李光林油画

 

我们每一个人都行走在自己的“朝圣之路”上,这一路走来,或荆棘或顺畅,或铿锵有力或柔和婉转,或昂首阔步或低头沉湎。这一过程总会归结为一点,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一件什么样的事?

 ——题记                                                                                                                    

他从西藏的高原上走来,走到了繁华大都市北京;他在佛教信仰中得以精神洗礼,又坠入凡尘中的尔虞我诈;他不断去追溯着人的至真、至善、至纯、至美的高洁之态。无论是乡间的普通老人或孩童,还是佛光普照下的信徒们,以及高原皑皑的荒原、牦牛、湖泊……这些天地之间的形态通过画家表现出来的画面,一样是那样安静。这一灵性,来源于对人的尊重,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佛家善良、美好的珍视。

 

行走,是灵感与世界的对话

 

    一个艺术家的高洁理想决定了他的心灵应是澄澈透明的,他的行动则应是自由洒脱的,因为他的精神应该是独立于任何局域之内的;或正是这样的因为,决定了李光林舍弃在家乡辽宁省稳定而有保障的工作,彻头彻尾地去做一个职业画家的所以。

1999年,李光林带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带着潜在心灵深处的无限向往入住了北京画家村——宋庄,粗糙简陋的平旁,宁静安谧的小院落,带给了他安暇惬意的灵感,那一时期,他的画布上出现了一系列的瓶瓶罐罐的静物,停泊在岸边的破旧帆船,已经萎谢的荷花。李光林画中的瓶子、罐子,可以静雅到让人屏住呼吸;帆船靠岸后,夕阳的暖煦依然没有褪去,那是一种美好,又是一种苍郁,毕竟帆船已破旧不堪,或只能停驻在此欣赏夕阳,或被问路的行人想象并唏嘘慨叹着曾有过的执着和辉煌;那些萎谢的荷花以及荷叶却并没有因时光的摩挲而凋零,反而显现出了超越盛放时候的温暖与爱意。这些画面的选材、塑造、创作过程是一种艺术形式的显现;是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感觉。这一艺术感觉的来源,离不开他奔走四方,每一次出发或会带来一种新的感觉,这一感觉会轻轻飘在耳际脑海,带来艺术灵感。

静物系列的创作。李光林早在90年代中期,走到了河北野山坡,住在了一个显得有些陈旧的乡间小屋里,睡着当地特有的土炕,然而当他看到阳光透过门缝照进来的一刹那,他觉得世界不一样了,他陶醉在阳光的魅力中,而蓦地发现角落中的瓶瓶罐罐,更是触动了他的艺术灵感,在光影衬托下,那些瓶瓶罐罐显得那么庄重又平淡,像是英雄又像等待检阅的一列士兵……他觉得这一场景太美了,于是,在当时离开时,他把所有的瓶瓶罐罐也买走了,后来,这些携带着灵感的瓶瓶罐罐跟随他到了北京宋庄的工作室。“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在几年后的冬天,他再一次被它们打动,它们依然那么静谧、安详,李光林在火炉旁,裹着大衣完成了对静物系列的创作。

北方海岸系列。这次,他又踏上行程,来到了渤海湾,李光林的到来帆船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而他也不像其他游客一样,看着大海,听着海风,或赤脚与沙滩对话,走入大海的海浪中,与大海搏击,他不断走着,这个世界是不是有这么多的新奇,等待我去发现?果然,停泊的帆船让他停下了脚步,他看着帆船许久,直到将要日落时分,他懂了,这不是帆船,这是一个生命,有着和人一样的时光,在它盛年时出海打渔,为全家人生计奔忙,现在已然因为破旧,只能停泊在此静默地望着曾经奔驰过的大海,这何不是像人生?老人静静坐在阳台上,看着太阳升起,太阳落下,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而那些奋斗过的时光,像梦一样,又像一个希望。

关于暖荷系列。荷花,是李光林自己栽种在自己宋庄小院里的满园荷花,他看着荷花慢慢吐叶,慢慢长大……他把荷花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家人;是一个有灵性的陪伴对象或者知己。在日夜的相处中,荷花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开花了那么美!美到极致后便是焉萎,这是一个自然现象,荷花养了3年之久,他保存了那些萎蔫的荷花。可是2年后,怀有艺术家感怀的李光林,暮然地看到了那些焉萎的荷花和荷叶,想起曾经那个鲜亮的世界,那些在阳光下闪耀的艳丽光泽,那些暖暖地黄色猛地扎进了心里,即便萎谢,却仍然那么温暖、有力量!它们幻化成梦里的一堆炉火,如同那些泛黄的记忆,如同一路的辛苦,那么耀眼,那么辉煌。于是,枯萎的荷花在他笔下呈现出了安详地姿态和温暖的情怀,以致于人们会忽略荷花已经枯萎,因为它们看起来那么美,那么有感染力。

静物系列、北方海岸系列、暖荷系列,李光林用一颗质朴的、寄托了艺术情愫的心灵与世界对话。李光林习惯奔走于路上,看到路上的一切,以一个观者的姿态去体味世界的一切,在背上行囊从北京出发的那一刻,前方的世界并不是以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或是三线城市而划分;也不是以城市或者乡村而加以区分,它只是前方。一个巷口或者一个车站,可以具有自己的华丽等待;一片落叶或一条小溪也可以怀揣着落叶知秋与上善若水的真诚。

 

西藏,掩映着他的精神执着

 

    从1986年开始,李光林先后进藏约20次,与藏民同宿同食,他发现藏族的生活是单纯而宁静的;在西藏蓝天白云的掩映下似乎灵魂可以在草原上飞驰;跟随着虔诚的佛教徒朝圣的步伐,他能感受到人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在圣湖旁边,他可以默默无言,又或者亲切交谈;在牦牛矗立在风雪的无惧眼神中,他看到了一种与大自然的险恶搏击,永不言败的雄壮之美……西藏,似乎每时每刻、每一处都有独特而奇妙的力量在吸引着他去探索。

这一吸引力究竟是什么呢?是美到极致的圣湖却那么亲切自然,还是干净到极致的蓝天白云下也会有粗暴的风雪侵袭着动植物?是人们在草原上从容、真挚而善意的笑容,还是牦牛有可以与大自然风暴对击的力量?是寺院里潜心修行的僧人,还是不远千万里愿意一路匍匐前进的佛教徒?李光林如同站在门外的客人,看着这里的一切,体会着这里的一点一滴,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如果不来西藏,他不会懂得在城市车水马龙的追逐中,会有那么多愿意三步一拜走向西藏的朝拜者;如果不来西藏,他不会理解究竟什么样的高原环境可以让自己与蓝天白云离得那么近,与天、与地、与自然环境挨得如此紧密;是牦牛未曾发出声音的呼喊,是圣湖静而不语的从容,还是草原上人们可以那么超脱的笑容?是的,因为西藏的与众不同,因为西藏让他重新审视了生命的存在和价值。

从2001年开始,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李光林一直痴迷并专注于西藏题材的创作,这个时候,他的创作中除了艺术感觉,更多了对生命的诉说,对大自然的热情;与人的真诚有关,与对世界的思考联系在一起。李光林的绘画创作由艺术感觉走向了精神执着,这一执着便是他内心所朝圣的方向,他朝圣的是内心对人性的善良、对大自然的气魄、对一切生命大无畏精神的执着。他以艺术语言对西藏的所见所闻进行阐述,更用艺术家的情怀,把这一神秘的世界得以艺术地解说,她不过是美得无言,她不过是真诚而自然,她不过是在桃源世外,又能彰显出生命之所有的勇敢与震撼。李光林先后进行了心语系列、灵童系列、转经系列、圣湖系列、高原魂——牦牛系列、祥云系列、佛堂系列等的创作。

心语系列描绘的是朝圣者的背影,背影与地平线相间,没有任何表情语言出现,那是静默的;而这一静默的力量,却撼住了人们的心,是怎样的执着与追求,让人们面对地平线的追逐,没有奢华的宴会、美酒衬托,那背影却义无反顾地矗立着,这是朝圣者的精神力量,他们相信神的存在要求自己摒弃虚妄之心,一心向善。

灵童系列的创作背景是藏族儿童,那些衣衫褴褛的儿童,并没有与人生疏,反而彰显出了更坚毅的自信,他们天真灿漫,呈现着生命之伊始最自然的形态。或羞涩而充满笑容的小女孩,或活泼好动机警的小男孩,他们在这座高原上并没有因为贫瘠而变得苍白。在李光林的绘画作品中能看到那些孩子没有被污染过的天真童趣,能看到孩子们世界里更真实、更纯粹的表情,这样的气质描绘,是天然去雕饰的。

转经系列刻画的是拿着转经筒的老人,转经筒是佛教中进行祈福的物品,通过转经可以让人审视内心,忏悔往事;消除灾害,祈福修德等。在李光林的绘画作品中,慈祥的老人拿着转经筒,通过深邃而含笑的眼睛可以发现,他们对于人生并没有苛求和虚妄,似乎这一虔诚行善的一生,那么渺远又那么平实。

圣湖系列掩映着一汪神秘而澄澈的湖泊,这是李光林对西藏圣湖的刻画,它通体几乎是深蓝色,深蓝色的湖水可以宁静到心底,一尘不染、纹丝不动的湖面可以将世界忘却,也可以把自己记起,如果心如止水,那么是否也能美得如此圆满?

高原魂——牦牛系列似乎无法去直视牦牛的眼神,它们在雪域高原生活,有着与自然搏击才能生存的本能,它们面对恶劣环境时的勇敢和不言败的精神在画面中通过牦牛站姿的气势和眼睛流露出来,这与在其它环境下的所见动物不同,只有这样的地方才会有牦牛,只有这样的牦牛才能与风雪相伴。

祥云系列更加贴近生活情趣,不管是抱着小羊羔的奶奶,还是虽已年迈,但满面春光的老人,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情,来源于高原上的云彩,诉说着老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而那些在白云之下的高山、草地,哪怕一块石头,都那么干净而透明。这里无法呈现一隅色彩,让人感到恐怖和厌倦。

佛堂系列似一组朝圣者的现实记录片,又通过一个观者视角对西藏寺庙进行了写实描绘,这是一个静态的画面,却能感受到画面之外熙熙攘攘的朝拜者,佛堂里的佛像闪着亮光,充满感染力。从人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到对信仰的膜拜与崇敬。李光林为那些虔诚而真挚的表情所动容,这样的场景不由地心生肃穆,他想通过画面展现这样一个现实的存在。

西藏,在李光林的笔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自己的姿态,这一姿态不同于别处,不同于世界的拘泥。画面中的西藏,没有虚饰的外衣,越坦露、越自然,愈有生命力。正是西藏的人文、自然环境的特殊;正是西藏的落后与都市的繁华的差距,然精神追求却如此丰厚;正是西藏的自然环境中有那么恶劣的音符,更能衬托出安宁与美的音符;正是西藏拥有的极致的自然环境,激发着牦牛珍视生命的热情……因此,李光林无法从这片天地中抽离,亦无法与之明确说明爱她的缘由,若说爱,更需交给作品和时间。

作为艺术家,李光林用艺术语言去展现世界的真实,用自己对美的感念把温暖与善良定格在画面中;然作为一个朝圣之路上的信徒,他始终不曾把自己放逐。   他的艺术历程也映照了他从艺术感觉到精神执着的过程。他会因事物而迸发出创作灵感,更会为世间所包含的自然环境、人性情怀所震动。他的画面所关注的不仅是一个充满灵感的世界,更是世界上最真实、最能谱写出婉约滂湃灵魂的生活史诗。

抛却所有的物像形态,万事万物所迸发出来的能够撼动人心的精神,才是生命之于平等;抛却世俗规则,能够展露出来的温暖与爱,才是生命之于平凡;没有任何生存条件,用意志和身体去搏击以求生存,才是生命之于本能。

                                        

                                                     猫道寒

                                                 2014年10月5日

友情链接: 史教茂官方网站 盛世艺术网 人民画院 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 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网 北京大品画院 刘大为工作室 网络美术馆 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 中国书画交流中心 安徽书画交易网 新华网 中国政府网 联合早报网 中国新闻网 网址之家 163邮箱 126邮箱 雅昌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中国文化部 网站管理 人民画院 sohu 谷歌 网易 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