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林官方网站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45
个人简介

姓名: 李光林 地区: 辽宁省 摘要: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涉外经济学院国际精典书画院课座教授。 详细
作品
李光林作品
李光林作品
李光林作品
李光林作品
李光林作品
李光林作品
艺术家资讯
对话李光林
聆听来自雪域的遥远回声
 
 

  商报: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绘画创作的着眼点聚焦在西藏题材上,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您能够一直坚持如此?
  李光林:1986年第一次进藏采风,当时那里的一切给了我很大震撼,包括藏区的人文风情以及周遭的自然景观。后来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期间又入藏区,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自己这种选择的肯定。另外对西藏题材与主题的刻画也更加符合我个人的内心感觉,可以理解为一种开阔和宁静。
  商报:那时与您几乎同期进行西藏主题创作的几位艺术家,包括陈丹青、艾轩,今天仍活跃在画坛。您当时如何看待他们的创作?
  李光林:对他们的作品我很欣赏,每位艺术家都很注重自己内心的个性表达,我也是这样。
  商报:现在您画室里的几幅藏族阿妈的背影画像,似乎给人强烈的主观个性感受。
  李光林:是的,当下的社会环境整体比较浮躁,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很大,使得我们更愿意向往一份自然与宁静之美。这组作品叫做《心语》,寄托着我内心的宁静向往,我选择从这种角度来进行属于自己的主题思想表达,其中有向往,有期盼,也有忧虑。
  商报:这些年您未曾离开过这片土地与这里的风土人情,但毕竟事物都是变化的,您在这些年里面对不断变化的描绘对象是否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李光林:变化太大了,最初去西藏的时候,那时还没有铁路,到处是土路,游人很少,商业氛围也很淡,现在那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与发展。我比较关注西藏人们的精神面貌,尽管20多年来诸多外在事物有了很大改变,比如饮食、服饰等,但人们内心的追求却不曾改变,特殊的地域使得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相对保持着平和与诚挚,也一直保留着那份虔诚与执着。
  商报:您怎样看待人类内心的这种信仰?
  李光林:人既然活在当下,就需要拥有现世的精神理想与寄托,否则,就不够淡定,人生的道路便会有偏颇,容易浮躁。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的作品是在借用这些正面而又向上的象征性外形去进行我个人的内在表达与感悟。
  商报:您目前在宋庄的生活与创作状态是怎样的?是否达到了您所希望的那份宁静?
  李光林:与最早来的时候相比,现在的生活比较平稳,创作仍在继续,我会将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寻找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这也将是一种画面上的存在状态。那种宁静实质上是一种我们永远要去追寻的状态,它以一种叫做“过程”的状态存在。
  商报:在西藏题材之前,您是否还尝试过其他主题的绘画创作?
  李光林:之前对我的家乡辽东一带的山区有过涉及,那时主要是描绘那里农村的老人、孩童以及风景静物。
  商报:您的作品里,无论笔触细腻还是粗犷,色彩明亮或者厚重,都给人以某种希望与阳光。
  李光林:作为艺术家,理应通过作品带给观者视觉上的美好感知与精神上的愉悦享受。画的内容看似呈现写实主义作风,其实里面注入了很多我个人的向往与期望,从内容上看,其中有不少抽象元素的存在。但我肯定是在真实的场景中亲身感受过,然后回到画室提炼与寻找曾经产生过的那些触动。
  商报:即将举办的《我们的家园》大型环保联展,作为参展艺术家之一,您的作品里是否也有类似的创作意图?
  李光林:西藏作为一种灵魂与自然层面上的净土象征,希望透过我的绘画,给大家以美好视觉震撼的同时,还起到某种社会公共启示的功能,唤起大众的自觉环保意识。
  商报记者 丛晓燕
友情链接: 史教茂官方网站 盛世艺术网 人民画院 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 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网 北京大品画院 刘大为工作室 网络美术馆 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 中国书画交流中心 安徽书画交易网 新华网 中国政府网 联合早报网 中国新闻网 网址之家 163邮箱 126邮箱 雅昌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中国文化部 网站管理 人民画院 sohu 谷歌 网易 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