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丰官方网站
http://www.shengshiyishu.com/person.asp?big=684
个人简介

郭丰 妙荣居士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北京书法家协会展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市榜书家协副主席 北京市海淀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 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书画学名师助教班成员 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画创作院画家 详细
作品
郭丰作品
郭丰作品
郭丰作品
郭丰作品
郭丰作品
郭丰作品
艺术家资讯
郭丰文章
的扇画与禅悟
                                     ——郭丰
 
我近几年画了不少扇面小品画,题材多以写意花卉为主。我喜欢扇面这种绘画艺术形式,它非常灵巧、活泼,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又不仅限于它的实用性,夏日炎炎,一扇在手,随时可拈得清风徐来,又能赏读扇面上的书法或绘画。无论男人、女士手执一扇,顿增几分文雅与潇洒。另外,自己能在扇面上进行书法和中国画创作,其过程又是一个美的实践与享受的过程。画得多了,难免有些自认为是佳作的扇画出现,朋友同道的溢美之词,我心里明知是鼓励,却也颇有一点怡然自得。我在画扇时总觉得它的画面虽小,却有“天地虽小,气象万千”,任我挥洒,自由驰骋之余地,故乐此不疲者已数载矣。
我画扇前,往往先沐手焚香,有时放一放佛号的音带或光盘,几声佛号的悠然宁静的音声,渐渐地使我忘却了烦劳尘事,可以说是“以静求定”吧。早几年我皈依佛门后,法师给我取法号为“妙荣”。我对此法号也有些领悟:妙者,佛法甚深微妙也,教我为人,从艺应学会妙悟;荣者,发荣滋长,欣欣向荣,富有生命力也。中国的绘画与佛、禅文化息息相关,我在学画、学禅中也渐有所悟,说是“禅悟”也好,或是“悟禅”也好,总之与我的绘画相得益彰,获益良多。
自性与法
中国绘画中强调“外师道化,中得心源”,此论始自唐 . 张璪,影响至今不衰。一名中国画家要师造化,要向生活学习,以大自然为师,另一方面也要开发艺术家的心源。潘天寿先生曰:“故画之贵乎师造化,师自然者,不过借自然之形相耳,无此形相不足以语画,然画之至极,则终在心源。”(《中国历代画论》 . 周积寅编著, 77 页)又曰:“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中国历代画论》 . 周积寅编著, 78 页)。明心见性,是学佛修禅的目的。只有明自心,见自性,画才能表现出艺术的个性,才能在作品中展现与他人不同的意境,才能逐渐产生与他人不同的艺术风格。那么,画家自身必须具有自省自鉴的精神。这就需要有一种自信:“自心作佛,自身即佛”。需要澄怀味象,澄怀观道。澄怀者,净心也。心不净则难以求静,不入静何谈入定,不入定何以明晰自己的襟怀与个性。修禅者,其澄怀,志在通过提高定力以开发自身的智慧和潜能。自性阳刚者,必求豪放、自由、刚正之阳刚美;自性温婉者必倾向于婉约、含蓄,婀娜之阴柔美。潘天寿主张:“一味霸悍”;陈之佛则呈现静净婉约之美。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人物”;张志和则吟咏:“小桥流水人家”;李后主则低吟:“流水落花春去也” ……此皆性之所异也。所以,艺术家的自性或曰性格与其自身的艺术风格可谓是如影随形,息息相关。六祖慧能悟后即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欲明心见性,要在参禅中不断反观自心,正如慧能大师所云:“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在艺术实践中,我喜爱豪爽刚健,自在萧散的画风。在先贤大师中,我崇仰徐渭,八大、吴昌硕诸家的雄放、浑厚、刚正、自由的风格。虽然对恽寿平、赵佶等的艺术风格也喜爱,但觉与我之自性不同步,只能取其所长而不能停泊在他们的码头。在艺术研究院及书院进修中,导师不断强调“洗脑”(洗心),当自己有所悟时,还是要自己度自己,所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是也。 “法”者“筏”也,渡河之具也,迷者不下船,难登彼岸,即是为法所囿;悟者弃船登岸,顿见光明。亦如石涛所云:“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一知其法,即工于化”。
禅悟与灵感
艺术创作离不开灵感。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艺术创作中只靠清晰的逻辑推理,而缺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灵感是不能诞生佳作的。灵感是智慧的产物,禅学中称智慧为“般若”,其含义应比“智慧”一词更为深广,故佛经中以梵语直译(音译)过来,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名即是一例。
当灵感来时,有不期而至之感,—“汩乎其来,沛然而莫可御”(见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前人描述灵感袭来时画家的作画状态如:“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会神融,默契动静于一毫,投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韵飘然矣……”(见张怀《山水纯全集.后序》 )。有了灵感,有了神思,即可以超越时空,打破直接经验之限,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境。禅的顿悟思维与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思维有极为相似之处,要求对生活的直觉的感悟,去捕捉活生生的具有生命气息的生活对象,进行整体地直觉地把握。“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但禅思维的非理性并非神秘莫测,而是非理性中有理性,理性的不确定模糊形态悄悄参与其中,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之间,创作中看似不合理的表现却有合理性蕴含其间。如《百花齐放》的花卉作品中,便将不同时间与季节开放的各种花卉安排在同一画面中,虽违背了自然的真实与常理,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我画扇面中的兰花、荷花有时自画面顶部向下倾泻,虽不符合其向上生长的自然形态,却增加了画面的气势和气韵。正如明.李日华所云:“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金刚经》中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即要人们发展变化地看向题。打破感官的局限,打破时空的局限,人们便不会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便可从多层面、多角度观察问题,从而能多方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创作中如能摆脱生活原形的束缚,便给艺术家带来了极大的创作自由,艺术家的个性才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艺术创作灵感的产生具有突发性:求之不得,不求而得。正如诗僧贯休说的:“竟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然而,灵感却也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实践,没有平日的苦心的积累,没有对事物的执意追求,灵感或顿悟亦无从发生。周恩来总理曾说过灵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俄国名画家列宾说:“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灵感也是人们开掘潜意识,使其潜在能量,经验激发出来的结果。禅宗顿悟的修行方式是以戒求定,因定生慧。汉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虚静、澄怀,都是让人们剔除心中杂念,精神凝聚专一,心境空明澄澈,灵感才可能产生。只有神闲意定,才能思不竭而笔不困。 
养气立品,因心造境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上 )。以岳飞书法为例,观其“还我河山”四字,立见忠君爱国,正气凛然之气。毛泽东主席书法《沁园春.雪》,浩然刚正,胸襟雄阔之气自充溢于字里行间。柳公权云:“心正则笔正”。所以古人有“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之论。清代王昱也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中国历代画论》344页 )。上天欲降福于人,莫过于赐给他一身正气,人若自求福德,最好是先正心修身,以得性情之正。而今画家之画皆以平方尺计价,已成约定俗成之规,等同售纸卖布,磊落刚正之气复何存焉!前人警世之言如清.松年云:“其沉缅于酒,贪恋于色,剥削于财,任性于气,倚清高之气为恶赖之行,重财轻友,认利不认人,动辄以画居奇,无厌需索……有此劣迹,则品节已伤,其画未能为世所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我每读至此,不禁汗颜。若不正心修身,画何以存?于是每日静坐,反观自心,力图去邪剔杂,为道日损。勿令心镜蒙尘。心静则明,明才能体实万物。“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语)。心静净,波不起,方能含道映物。心入澄明空净之界才能使画面呈现澄明之境。有多高的心境,便有多高的画境。
我在画梅、兰、竹、菊等“四君子”时,总是力求直抒胸臆,放笔直写,无拘无束,任其所之,而情感之所寄在于抒写它们的刚正、高节、铁骨、清气等。画中背景无多,又非全是空白。增加一些模糊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的水痕或墨痕,以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因为花卉画忌一望即了,一览无余。那些色块或墨痕或水冲、或弹水、撞水、洒水,有时会产生不期然而然的墨韵,留给欣赏者一些再创造的余地,有时让作者去想象这块虚幻、朦胧的痕迹,似有“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之感。虚实相生,使画面空而不空,趣味悠长。此皆非写实境也,遂吾心而为之,是谓因心造境。
顿悟不易,渐修犹难,吾参禅、学佛,做人从艺,任重而道远。今后当力求做到知行合一,解行相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友情链接: 史教茂官方网站 盛世艺术网 人民画院 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 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网 北京大品画院 刘大为工作室 网络美术馆 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 中国书画交流中心 安徽书画交易网 新华网 中国政府网 联合早报网 中国新闻网 网址之家 163邮箱 126邮箱 雅昌艺术网 中国美术家网 中国文化部 网站管理 人民画院 sohu 谷歌 网易 新浪